信立泰:40亿营收背后的绩效管理密码
在医药行业的激烈竞争中,绩效管理犹如企业发展的指挥棒,引导着企业朝着目标稳步前行。信立泰作为一家在医药领域深耕多年的企业,凭借卓越的绩效管理,在创新研发、市场拓展和产品质量把控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就。2024年,信立泰营业收入合计达4,012,231,593.39元,同比增长19.22%,这一耀眼成绩的背后,正是其科学有效的绩效管理体系在发挥着关键作用。本文将深入剖析信立泰的绩效管理策略,探寻其成功的奥秘。
一、创新驱动绩效:研发管理铸就核心竞争力
优秀创新能力激发绩效增长
信立泰以高端创新型人才为基石,全力营造良好的创新环境,并通过完善的制度保障创新成果。其创新研发团队涵盖了立项、早期发现、产品开发和临床研究等全过程。经过多年的努力,公司自主开发了多个具有国际竞争潜力的创新产品。这种以创新为导向的绩效管理模式,激励着团队不断探索未知领域,为企业的持续发展注入了强大动力。
例如,在心血管疾病领域,针对高血压这一重要危险因素,公司以临床价值为核心,搭建起产品组合并不断丰富,形成差异化创新矩阵。随着创新产品陆续上市,将有针对性地覆盖高血压领域更多不同细分市场,为患者提供更为精准、个性化的综合治疗策略。这不仅满足了市场需求,也为公司带来了新的业绩增长点。
高效研发管理提升绩效效率
公司具备较高的创新药研发项目管理水平,通过系统制定项目开发计划、建立有效沟通协调机制、定期进行项目评审等措施,确保研发过程的有效衔接,及时发现和解决风险与问题,保障新药研发全过程的有效管理。公司大力缩短了PCC到IND、临床研究等周期,持续开展项目复盘,不断改进研发管理。
在短短几年内,公司就将一批创新产品快速推进到Ⅲ期临床和NDA阶段,为创新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高效的研发管理使得公司能够更快地将创新成果转化为实际产品,提高了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和绩效水平。
丰富慢病产品管线拓展绩效空间
我国慢性病患者的发病年龄不断降低,患者基数不断扩大,慢病领域长期存在巨大的未被满足的临床需求。虽然慢病用药的创新门槛更高、周期更长、风险更大,但信立泰专注在以心脑血管为主的慢病领域,凭借对慢病领域临床需求的深入理解、对前沿靶点的准确判断、扎实的研究基础、丰富的资源和有效的风险管理,在降压、心衰、抗凝、降脂、代谢、自免、肾病、骨科、肿瘤等领域建立起了系列产品梯队。
同时,公司正大力推进小核酸和其他创新技术平台建设,从长远和战略角度前瞻、系统布局慢病领域研发项目。丰富的产品管线为公司未来的绩效增长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以下是信立泰研发相关的部分数据表格:

二、推广塑造绩效:循证医学推广提升品牌价值
专业团队打造全生命周期管理能力
面对医药行业深度变革,信立泰结合国际先进经验与国内市场实际,打造专业化的循证医学推广团队。组建了覆盖医学事务、市场策略、品牌管理的复合型团队,形成创新药全生命周期管理能力(涵盖创新药及改良型新药)。
通过多维数据分析优化资源投放,精准客户管理,提升终端渗透效率。公司设有内部审计及销售合规部门,制定了与国际接轨的推广行为规范并纳入销售管理考核,保障运营合规性。这种专业的推广团队绩效管理模式,确保了公司产品能够在市场上得到有效推广,提升了品牌知名度和市场占有率。
聚焦核心领域深耕品牌建设
公司聚焦心脑血管核心治疗领域,深耕品牌建设。在PCI介入、抗凝治疗、高血压管理及心衰、慢性肾脏病透析等细分领域建立了强大的客户基础和良好的品牌形象。创新药信立坦通过精准定位未满足临床需求,依托循证医学证据快速打开市场。
这种聚焦核心领域的品牌推广绩效管理策略,使得公司能够集中资源,在特定领域取得竞争优势,进而提升企业的绩效水平。
推广模式优化促进绩效增长
公司持续完善销售网络布局,为提升渠道运营效率,通过强化代理体系快速扩大区域市场覆盖,同时集中优势资源深化核心客户服务。2024年代理销售金额达2,010,204,880.03元,占营业收入比重为50.10%,同比增长100.88%。而直接销售金额为2,002,026,713.36元,占营业收入比重为49.90%,同比下降15.33%。这一销售模式的调整,体现了公司绩效管理的灵活性和适应性,有效地促进了公司绩效的增长。
三、质量保障绩效:严谨控制确保产品优势
高标准质量管理体系保障绩效基础
信立泰通过技术进步和管理能力提升,建立了高标准的质量管理体系和全产业链、多路径的供应链管理。公司参照中国和欧盟、FDA、PIC/S等GMP(良好生产质量管理规范)标准建立了健全、先进的产品全生命周期质量管理体系,并跟踪法规更新,落实执行,保证质量体系持续合规、先进。
公司坚持严谨科学的质量管理,执行高于国家标准的内控质量标准,从产品研发设计、原材料采购、生产制造、包装储存到销售运输,全流程实施严格的质量管控,确保产品符合全球市场的高标准要求。近年来,随着质量检验过程和质量管理信息化、智能化能力的不断提升,质量保证能力进一步提高。这种高标准的质量管理为公司的绩效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全产业链供应链韧性提升绩效稳定性
公司构建全产业链垂直一体化布局(覆盖中间体 - 原料药 - 制剂),实现关键生产环节自主可控,奠定供应链韧性基础。通过六年精益生产实践,建立全员持续改善机制,推动工艺优化、效率提升。
在供应链管理层面,以生态链思维整合内外资源:对内强化原料自产能力,动态平衡库存与产能;对外与战略供应商深度协同,建立多源备份体系,确保原辅料稳定供应与质量可控。通过智能化需求预测与弹性排产,实现“质量 - 成本 - 交付”最优平衡,支撑集采快速响应与创新药稳定放量。全产业链供应链的韧性提升了公司绩效的稳定性。
质量与成本平衡促进绩效优化
公司的质量管理体系不仅确保了产品质量,还实现了良好的成本控制。在仿制药方面,能够以优秀的产品质量和成本优势积极响应国家集采;在创新药方面,能快速、稳定供应市场,为患者提供高质量的药品和服务。这种质量与成本的平衡,使得公司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能够保持优势,进一步促进了绩效的优化。